上周,A股市場基本延續下跌趨勢,周四反彈,周五在游戲行業新規的沖擊下再度回落。
12月以來A股持續下跌。市場上普遍認為是受到基金贖回壓力較大的影響。歷史來看,在基金回撤高達40-50%的水平時,基民通常會選擇繼續持有,而非贖回。
這一次為什么在大幅虧損之后基民們普遍選擇贖回?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實,這與目前市場討論的經濟溫差有一定的關系。
所謂經濟溫差就是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穩健,全球領先,但個人卻感受不到經濟增長帶來的收入增長和財富增加。
這應該是經濟轉型期所面臨的普遍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解釋,宏觀數據改善,目前主要還是結構性的增長,新興行業和傳統行業面臨冰火兩重天的格局。比如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增長,而傳統的地產等行業則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反應到個人身上,就是處在傳統行業的居民面臨失業或者收入水平降低的風險。從近幾年中國城鎮單位就業狀況看,這種風險還是不小的。
所謂城鎮單位是指城鎮非私營單位,包括各級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及企業、事業單位。
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一直是減少的,說明就業崗位在持續流失。從2015年到2022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分別較上一年減少216萬、174萬、244萬、386萬、96萬、123萬、24萬和314萬。7年時間里,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累計減少1577萬。
按照行業看,減少幅度最大的是制造業和建筑業。從2015年到2022年,制造業和建筑業累計減少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分別為1505萬和1086萬。
制造業和建筑業是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中最大的兩個行業。2022年,制造業和建筑業城鎮就業人員分別為3738萬和1812萬人,占比為22.2%和11%。二者合計占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總數33.2%。
制造業就業崗位的大幅減少有如下兩個原因。
首先,技術進步導致崗位減少。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傳統生產方式和行業被機器、軟件和網絡所取代或改變。這使得一些工人的技能和知識變得過時或無用,從而失去了就業機會或競爭力。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中國制造業就業人數為1.06億,比2014年減少了1100萬。而同期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卻增長了28.5%,這說明了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對制造業就業的沖擊。未來隨著制造業技術不斷升級,勞動生產率不斷提升,制造業的用工規模總體是下降的趨勢。
其次,地緣政治沖突導致的產能轉移。在脫鉤斷鏈的背景下,國內企業被迫將部分產能轉移到東南亞、歐洲或者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導致國內就業崗位的減少。
建筑業就業崗位減少與我國擺脫過度依賴房地產和基建的經濟發展模式有較大關系。
這可以回溯到2013年。2013年我國土地出讓金收入達到3.9萬億人民幣,是歷史上最高的一年。當年建筑業的從業人數也達到歷史峰值,為2922萬人。
2013年之后,中國政府致力于改變地方財政過于依賴土地財政的狀況。中國經濟也逐漸從基建和房地產等傳統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模式轉向科技服務等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模式。受此影響,建筑業的就業崗位從2014年開始減少,一直持續至今。
如果身處在制造業或建筑業這兩個行業中,過去幾年很可能因就業崗位流失導致失業或者工資收入下降,無法受惠于總體經濟增長。
當前經濟轉型對制造業和建筑業就業人員的沖擊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國企改革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1996年6月24日,國務院同意了國家經貿委等9部委《關于在若干城市進行企業“優化資本結構”試點的請示》,下崗再就業開始出現。這是一次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顛覆性的改革,公有制讓位于私有制,計劃經濟被市場經濟代替。隨之而來的是提出國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采取包括兼并重組、主輔分離及債轉股等等。
1998年,中國出現下崗高潮。據官方數字,1998年至2000年,全國國有企業共發生下崗職工2137萬人。當時很多下崗工人處在40多歲的年齡,學歷較低,缺乏技能,在再就業時面臨較大困難…。
無論是上世紀的國企改革,還是如今的經濟轉型,總有一些人要承擔經濟社會變革帶來的損失,承受轉型之痛。
相對于上世紀末的國企改革時期,在這次經濟轉型過程中,失業人員所面臨的選擇要遠遠多于上世紀的國企員工。
這主要歸功于第三產業的崛起。
2015年到2022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增加的行業按照增加數量的高低排序為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即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衛生和社會工作、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教育業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這五個行業就業人員分別增長387萬、304萬、289萬、224萬和193萬。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個行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的特點是點多面廣,企業數量龐大,是吸納就業的蓄水池。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第三產業就業蓄水池的功能不斷增強,吸納了部分從制造業和建筑業流失出來的人員,使得我國總體就業能夠保持在相對平穩的水平。
2022年前述五個行業占總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比重分別為11.9%、6.7%、4.4%、11.7%和3.2%,合計為37.8%,超過制造業和建筑業的占比。但這些行業增加的就業崗位無法抵銷制造業和建筑業流失的崗位數量。從這個角度看,我國經濟目前還沒辦法擺脫傳統經濟下行的負面影響。
除了經濟轉型對傳統行業就業的沖擊,人口紅利消失導致的經濟增速放緩也讓老百姓感受到寒意陣陣襲來。
人口紅利消失最直接的體現是勞動力人口的減少。我國勞動力人口減少的趨勢始于2016年。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勞動力人口分別減少809萬、240萬和389萬,2019年增加了332萬。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別減少593萬、368萬和1161萬。2016年到2022年,勞動力人口累計凈減少3228萬。2022年,我國勞動力人口為76863萬人。
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是所有經濟體無法避免的客觀規律。
中國目前的人口結構決定了未來我國經濟增速下降的趨勢不可避免。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中國勞動人口增速與GDP增速的同步性越來越強,我國15-64歲人口增速由2010年的2.52%下降至2022年的-0.25%,同期GDP增速也由10.64%下降至3%。
根據聯合國2019人口報告的數據,中國20-64歲人口(承擔社會勞動的主力年齡段)在2015年達到頂點9.34億后,便進入長期下降的態勢。而且在2030年之后下降速度加快,至2050年時僅為7.7億人,比2015年減少1.64億人。
還有學者對未來的勞動人口做了更為細致的測算,結合每個年齡段的人口數量和勞動參與率,得出2035年中國的勞動人口為7.43億,比2020年減少4700萬人;2050年中國的勞動人口為6.66億,比2020年減少1.24億。
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的壓力逐漸加大。經濟增速放緩意味著賺錢越來越難,這也是今年各個行業的從業者普遍感受到的實際情況。
通常經濟轉型要持續較長時間,而人口紅利的消失對經濟的沖擊也不會在短時期內結束。未來似乎不會變得更好,這可能是基民即使承受大幅虧損也要贖回的主要原因。
當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仰崩塌不是今天才有的。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質疑基本一路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到今天。
中外歷史都可以證明:取得持續的經濟增長從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要達到這個目標,有些路可能是必須要走的,有些痛也可能是必須承受的。
聲明:本市場點評由北京楓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楓瑞基金”)及其名下“楓瑞視點”微信公眾號擁有版權,,授權上海海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轉載。在任何情況下文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楓瑞基金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文中的內容所引發的損失負任何責任。未經楓瑞基金書面授權,本文中的內容均不得以任何侵犯楓瑞基金版權的方式使用和轉載。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免費咨詢電話:0757-2833-3269 或 131-0659-0746
公司名稱:上海海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HESS Capital, LLC
公司地址: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天虹路46號信保廣場南塔808
Copyright 2014-2020 上海海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0029404號-1